//hubei.eol.cn/hubgd/202212/t20221206_2259601.shtml
思政課程是教育教學的載體,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。一堂觸碰心靈的思政課,讓人受益終身。
“巧譬善喻、寓理于例、跨越時空,把思政課承載的‘大道理’講得深入淺出,講得有滋有味,講到學生心坎上,才能讓思政課不僅有意義更有意思。”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師于婷說。
精準把握課程脈絡,做到心中有數
準確定位課程。《道法》課是一門融思想性、政治性、科學性、理論性、實踐性于一體的公共必修課,以人生選擇——理想信念——精神狀態——價值理念——道德覺悟——法治素養為基本線索,聚焦“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要求”的分析探討,逐次展開。精準分析學情。我們的授課對象是 00后大一新生,他們思維敏捷活躍,好奇心求知欲強,對話語權要求高。同時,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,面對紛繁的社會現象,面對學業、情感、職業等各方面的考量,還存在著一些困惑和迷茫。把握教學目標。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,本課程把教學目標分為三類:知識目標、技能目標、素質目標,三者互為依存,融會貫通。
精心構建教學體系,做到操之有度
優化設計理念。秉承著立德樹人,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,將教學體系定位為“一條主線、兩個途徑、三個結合、四個模塊和五觀教育”(一條主線: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;兩個途徑: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;三個結合:思政教育與學生發展相結合,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,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;四個模塊:人生觀教育、思想政治教育、道德觀念教育、法律觀念教育;五觀教育: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、道德觀和法律觀)合理分配課時。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,結合課堂的寬度、深度、難度,以及理論講授、實踐教學、課堂互動等因素,精心規劃、合理分配課時,進一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。如,我們用65%的課時開展理論教學,向學生講授基本知識點,教學策略與過程,豐富“學”的維度;用35%的課時開展實踐教學,使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,豐富“教”的維度。
精細實施課程教學,做到知之有方
一堂規范有效、生動活潑的課程教學,必須科學有效探明學情,確定目標因材施教,選對教法有的放矢,才能讓人真學真信真懂,才能讓道理入耳入腦入心。
摸清實情“探清路”。通過封閉性測試或者思維導圖確認學生是否掌握事實、概念、程序性知識;通過開放性問題、討論、問卷、訪談等確定學生已掌握的元認知知識;通過KUD自我評價表確定學生學習水平,為針對性開展教學探明“地質構造”。統籌規劃“選準路”。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,并由此重構教學內容、調整教學順序、選取教學案例、選擇教學方法、明確教學評價元素,為針對性開展教學搭建“四梁八柱”。一體推進“走好路”。按照選定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,突出重點、解決難點,理論教授法、案例分析法、討論法以及5E教學法、BOPPPS教學法、對分課堂等交叉使用,即時拼接,同時做好過程性評價為針對性開展教學提供“綠色通道”。
精妙設計實踐教學,做到行之有效
課內實踐環節,重在提高學生的卷入度,讓思政課堂“火起來”。以章節重點理論為實踐教學載體,設計豐富多彩的以項目活動為中心的實踐環節,激發學生的求知欲,增強理論認知。如在課內開展 “我的大學調研報告”、“我心中的時代楷模”“中國精神在哪里”等活動。
校外實踐環節,重在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,讓思政課堂“活起來”。一方面以校外實踐以教學基地為載體,小課堂融入大社會,教學的素材變得更寬、教學的場所變得更廣,讓廣大學生在沉浸式、體驗式、感知式的思政課中接受教育,實現知、情、意、行相統一。另一方面,創新老師講授+講解員(/企業專家/優秀黨員/優秀畢業生)講授+學生講授的“三師”實踐教學模式,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。如,帶領學生赴中共五大會址開展現場教學,赴“ 襄陽市保康縣堯治河村”進行實地調研、參觀“中山艦博物館”等。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,把信仰的道理講深刻、把真理的味道說清楚,讓思政課更加可親可愛,有滋有味。